朋友,你返中國打功夫啦
在中國商人和工人行走非洲之初,甚至會刻意借助武打功夫片所塑造的中國人好打形象,來作為出入非洲的無形護身符。正所謂唔打得都睇得。加上李小龍式的怪叫、動作,都非常深入民心,有華人真的靠chinese boxing的故弄玄虛而嚇走鬧事的非洲人。
在中國商人和工人行走非洲之初,甚至會刻意借助武打功夫片所塑造的中國人好打形象,來作為出入非洲的無形護身符。正所謂唔打得都睇得。加上李小龍式的怪叫、動作,都非常深入民心,有華人真的靠chinese boxing的故弄玄虛而嚇走鬧事的非洲人。
澳門表面上與香港很相近,但除了五光十色的賭場外,整個城市基本上保留了葡萄牙早期殖民建築,是一個保留傳統、充滿歐陸風情的古城。當中根深柢固於澳門骨子裡的慵懶的感覺與文化底蘊,是不停與時光追逐的香港學不來的。
有些美食,香港人就是沒有機會嘗試的了。
較為極端的重慶大廈,乃至藝術化、戲劇化、風格化的《重慶森林》,也似乎是無意中預示了都市文明發展至極致的圖譜。因為過量的選擇和資訊,令溝通的難度反而不斷上升,最後大家都變成流離的原子。
香港手信系列:京都當然沒有京都念慈庵,而且京都念慈庵是日本人來港必買的手信呢......
經營4年非洲餐館的菲律賓裔老闆娘Winnie笑言,食物並非這個餐廳的唯一吸引力,更重要的是,大家可以在這裡聊天、聽音樂--這裡是一個給大家聚腳、交流、識朋友的地方。
1996年,香港回歸中國前夕,近乎濫拍的邱禮濤推出了《伊波拉病毒》,在未有中港合拍片的時代,以「純本土」的班底、以商業片的觸覺,觸構了一個異色的南非世界。
其實非洲人與我們的生活可能很接近,至少他們同樣會拍戲和睇戲。
日本人雖然未試過翻拍《英雄本色》,但Mark哥就以不同形式於動漫作品中重現,成為了重要的文化象徵,這種互為影響的混雜關係,看似複雜,卻是後現代創作的特性。
英殖時期,香港警察的成員非常國際化,除了英國人和香港華人,最大的來源就是印度人。